1月19日上午,楊浦區(qū)工農(nóng)四村175號的殷行社區(qū)運動健康中心里,像往常一樣熱鬧。
一樓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,阿姨、爺叔們或跳操,或熟練地在各式健身器材上運動,順便還能看著落地窗外的游樂區(qū)里,小朋友們肆意奔跑;陽光康健之家里,幾個社區(qū)(運動)健康師正耐心地指導著殘障人士進行科學康復鍛煉;二樓則是市民健身驛站,不少年輕人正在跑步、擼鐵……
這是上海首批社區(qū)運動健康中心之一,在2023年11月24日,就作為全市首家綜合型社區(qū)運動健康中心(國家試點)全面升級啟用,創(chuàng)新打造了“體育+”多部門協(xié)同協(xié)作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社區(qū)運動健康中心“上海樣本”。
剛退休的沈蓉是這里的“鐵粉”。剛跳完操的她渾身上下充滿了活力,一點都看不出來是一個曾經(jīng)因十四年前膝關節(jié)手術而左腿肌肉嚴重萎縮,一步步挪著上下樓的人。
她至今記得去年6月,第一次來這里的情景。“這是健身房嗎?會費很貴吧?這些器械適不適合我?”沈蓉笑著說起當時自己的三連問。沒想到的是,當時接待她的工作人員并沒有馬上給她答復,反倒引薦她先去做一次上海體育大學老師的專業(yè)評估。在得到評估報告后,沈蓉就辦了殷行社區(qū)運動健康中心的月卡。
長者運動健康之家采取99元/月的公益價收費,年滿50周歲的市民就可以申請成為會員,年滿55周歲的市民還可使用上海市體育局提供的助老體育消費券,每月抵扣30元,僅需69元。上海目前已建成100余家長者運動健康之家,覆蓋全市16個區(qū)。
剛來時,沈蓉聽好幾個人說,他們在這里鍛煉后,這個血壓降了,那個血糖也有好轉了,“我都半信半疑。”沒想到,很快她自己也嘗到了甜頭。“我剛評估那會兒,上體大的老師說,我的右腿力量是左腿的三倍。在這里堅持鍛煉,每天在他們的專業(yè)監(jiān)督指導下,踩自行車半小時,三個月后,兩條腿的粗細和力量對比就變成了只差三分之一!”有了切身體會之后,沈蓉對自己的健康更有信心,再也不擔心老了之后要坐輪椅,不能像以前那樣又唱又跳了。
在這里,不僅運動過程中有專業(yè)健身指導,運動前先要進行身體評估。進入健身中心后,工作人員都會提醒“別忘了測血壓”。負責測血壓的小陳仔細記錄下每個人的血壓值,并告訴他們運動前后的變化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異常,工作人員都會詳細詢問,比如今天是騎車來的還是走路來的,有沒有按時服用降壓藥等,“我們都會給出指導建議,如果有異常就會建議今天別練了,或者去醫(yī)院看一看。”中心負責人高明玉告訴記者,“三高共管”是楊浦區(qū)統(tǒng)籌了多方資源,推行的醫(yī)院、指定機構和居家線上干預三種途徑,持續(xù)性為參與項目的居民提供干預指導的項目。參加這一項目的人還可獲得3個月場館免費運動服務包。這一推動健康關口前移的項目,也正是探索從“以治病為中心”向“以健康為中心”轉變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“上海模式”的一個縮影。
77歲的老方則有些“另類”,他正在二樓的健身房里做著引體向上,體力之好,引得一旁的年輕人連連贊嘆。他謙虛地擺擺手,“比年輕時還是差了點。”他說,“一天不鍛煉,吃飯都不香。”自打家門口有了這個社區(qū)運動健康中心后,“真是方便了很多。”正在一旁擼鐵的上海理工大學大三學生李銘琪,從家過來走路五分鐘,一周來這里健身五次,比在學校鍛煉次數(shù)還多。
楊浦區(qū)地處上海市東北部,是上海面積最大、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區(qū)。這里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。2022年,楊浦區(qū)以創(chuàng)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(區(qū))為基礎,主動對接健康中國戰(zhàn)略,深度融入“15分鐘社區(qū)生活圈”建設,摸索出“1+5”的試點建設模式。殷行社區(qū)運動健康中心就是“1”家精準服務全人群、覆蓋生命全周期的市民健康促進中心,曾入選上海市首批“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”、首批“上海市運動健康科普基地”“社區(qū)(運動)健康師工作站示范點”“上海殘疾人體質監(jiān)測點”等。門口的動態(tài)數(shù)字顯示大屏上,累計服務人次已達50余萬人次,周邊的居民受益良多。
“像這樣的運動健康中心,你們要大力宣傳,希望能辦得更多,惠及更多老百姓!”結束了兩小時的鍛煉,臨走前,沈蓉一再叮囑記者。
(陳敏)
編校:陸秋萍
審核:董安